三八节快乐 | 她们说女性还可以这么酷?
2023-03-08

 

 

撕掉标签

摆脱束缚

她就是无限可能

——

萧伯纳钢笔 本期推荐

一辈子很酷的女性

 

社会和舆论经常喜欢吹捧“不老神颜”,仿佛「年轻漂亮」成为了评价女性的一种魔咒,甚至成为评价女性的唯一标准。

 

人们排斥岁月流逝下女性脸上的皱纹和走样的身材,仿佛女性变老变丑是不被允许和接受的。事实真的如此吗?

 

在不同领域上,许多我们熟知的杰出女性,她们冲破社会约定俗称的一些刻板的成见,冲破了年龄的束缚,活出了一种自信,并用一生践行和证明着生活的真谛。

 

今天,正值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,一起欣赏这些杰出女性,感受女性的美、魅力与精彩,愿所有女性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!

 

 

01

川久保玲

 

“人们需要偶尔穿些不一样的衣服,它让你意识到你的存在,并能重申与社会的关系,当你穿上抗世的衣服,你就能感受到自己勇气的增长,衣服能让你自由。”

 

川久保玲

(Rei Kawakubo,1942-10-11-)

 

说起川久保玲,许多人的脑海里可能会出现她几十年不变的短发造型。一直一开,川久保玲都喜欢以周身黑色的服装造型示人,性格沉默少言、在公共场合上惜字如金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,她的设计中无人能出其右的“叛逆精神”。

 

她开创的Comme des Garçons,是时尚界绝对的“现象级”品牌。其中 PLAY 系列里那颗标志性的小红心,更是风靡全球,成为了一个经典。

 

作为一个具有真实原创观念的时装设计师,从1980年代的巴黎“横空出世”以来,川久保玲的理念就震撼了整个时尚圈。她将黑色变成了时尚的永恒色调,将“破碎感”变成了流行先锋。

 

老佛爷 Karl Lagerfeld 曾评价道:她改变了时装美的定义。而她本人却说:“我无意引发变革,我只是在做我认为强大而美丽的衣服”。

 

叛逆这个词贯穿了川久保玲的一生。1981年,她在巴黎T台上第一次亮相时,就在西方时装界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
 

上世纪八十年代,高定时装设计普遍通过聚焦于女性身体的曲线,来表达性感、优雅等性别气质。在这样的主流氛围中,作为“破坏主义者”的川久保玲,与她所设计出来的宽松、不对称、充满破洞一般的黑色服装,显得那么格格不入,特立独行。

 

川久保玲毕业于庆应大学的艺术与文学专业,父亲是庆应大学教授。在设计上,她率先使用了日本传统服饰中不多见的黑色,剪裁出后来被称为「乞丐装」的经典设计。这一设计打破了当时上流人士对于美的认知。在他们眼中,川久保玲的设计简直“毫无美感可言”。

 

1997春夏,一场名为“Body meets Dress, Dress meets Body”的大秀将“囊肿”系列介绍给世人,这也是川久保玲颠覆巴黎时装界的重大设计之一。

 

川久保玲与她的服装设计美学,不仅让整个巴黎都在议论这个“离经叛道”的女人,很快在国际上引起了热烈的评论。在此后的川久保玲整个设计生涯,她都一直被众多争论裹挟。

 

事实证明,这些颠覆性的设计和支撑其设计思维的日本美学中的不规则文化,打开了西方世界对高定服饰美学的新思路。

 

往后几年,以川久保玲、山本耀司等人为首的日本设计,如同新浪潮般包裹住了巴黎,并从这个全球顶级时尚之都蔓延开来,为东方设计师在世界T台上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。

 

谈起设计的初衷,川久保玲表示,只是因为“自己想穿的衣服买不到,只好自己做了”,在毫无相关专业背景的情况下,她完全不会任何专业知识,仅凭着一点点对面料的认知,就开始了自己的时装设计之路。

 

“我比较反感别人告诉我应该做什么。”川久保玲一直喜欢按照自己的规则做事,她着迷于挑战传统美学的标准,认为“不拘泥于世俗眼光的美”才应该是本来的模样。

 

受到1970年代伦敦朋克精神的影响,她坚持从“内在精神出发来做设计,而不是满足人们对于有性别区分、浮夸服饰的需求”。

 

她并非单纯的创造一些可穿的衣服,而是通过那些不同的结构与剪裁,在布料上施展的解构、破坏与重建,展现川久保玲的设计中的特别之处,这也是一种表达个人想法的途径。

 

川久保玲对人体和服装之间关系的探讨,甚至早已超出了时装设计的领域。从1973年成立品牌“Comme des Garçons”开始,川久保玲就走上了革新大众穿衣方式的道路。

 

她说:“Comme des Garçons一直都根据自己的步伐前行,未来也如此。”品牌成立至今,Comme des Garçons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年收入2亿美元有余的时装帝国,旗下有18条支线。尽管品牌极受推崇,川久保玲却似乎总与大众流行保持着距离,拒绝成为被理解的对象。

 

时至今日,川久保玲从来没有想过停下创新与反叛的脚步。“我的一切能量源自于自由以及叛逆精神。”作为一位一生都将反骨精神视为设计原动力的设计师,川久保玲也仍然在与世界对抗,向大众展现女性的自由与力量。

 

02

夏洛特·兰普林

 

“创意表达来源于我们说不清的地方。在我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,人们说:『天呐,你居然连这个都能演。』我回答:『是的,我能演。』我不知道为什么,但我就是能。”

 

夏洛特·兰普林

(Charlotte Rampling,1946-02-05-)

 

几年前,英剧《伦敦谍影》和颁奖季热门影片《45周年》的走红,让更多人认识了英伦女戏骨:夏洛特·兰普林。

 

她那张略带凶相的脸,紧紧抿起的嘴唇,表情和姿态中展现着难以捉摸的冷漠,以及暗流涌动的演技,给很多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。

 

《45周年》剧照

 

事实上,兰普林在1963年就以演员的身份出道。在50多年的银幕生涯中,她一直凭借自己那带有距离感的冷峻美,吸引着大众的目光。

 

兰普林的美,不是一种空泛的精致,而是充满了力与欲的较量、自制与压抑的对抗。

 

在电影《花容月貌》的末尾,兰普林以满头白发的形象出场。她无需袒露身体,就精准地表达出性感。

 

《花容月貌》剧照

 

在表演时,“探究角色的内心”是兰普林最为看重的一点。《45周年》充分放大了她的演技:“隐忍克制的情绪全部藏在环境变化以及夏洛特·兰普林的举手投足和眉目嘴角之间,连眼泪都几乎看不到,暗涌的情绪后劲十足。”

 

《45周年》剧照

 

在银幕之外,很难有人能读懂她真实的情绪。她本人就像她扮演的角色一样,冷峻、淡然,带着一种深不可测的平静。

 

夏洛特·兰普林的口碑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。她是一个智力与敏感度都非常高的演员,能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展现感染力极强的心理状态。同时,她也有着一种罕见的、极富魅力的吸引力。

 

她从十七岁时开始了演员生涯,1966年,她凭借影片《乔琪姑娘》从一个普通的广告演员成长成了一颗巨星。

她为自己开拓了出色的表演事业,但同时也被贴上了“冷漠”、“距离感”、“难以接近”、“神秘”和“冷淡”的标签。

 

她的母亲是制造业大亨的继承人,她的父亲是奥运会冠军,显赫的家室让兰普林初出茅庐就有着一股桀骜不驯的傲气。

 

夏洛特·兰普林与伍迪·艾伦

 

《午夜守门人》剧照

 

即便在经历婚姻破裂和抑郁症的痛楚时,她仍不曾停止工作:2000年,她在年轻导演欧容的影片《沙之下》中饰演一位被死亡困扰的女性。那一年的兰普林已经54岁,站在镁光灯下,她依然是全场的焦点:依旧美丽,依旧强大。

 

《沙之下》剧照

 

老去后的兰普林反而更加迷人,她的作品能让人看到一种连续性:“我希望有一条我和别人都可以追随的线索。我们的经历彼此不同,但偶尔我们能够再次相遇。”

作为一个活跃在荧幕上的女性,她从不为名声所负累。年轻时的野性、年老后的沉静,以及一以贯之的疏离。

她从来不伪装不谄媚,而是一直在银幕上扮演自己。时光可以让她老去,却无法阻止她前进。她从来没想过要隐瞒什么。无论何时,她都丝毫不惧怕袒露内心的灵魂。

 

03

弗兰·勒波维茨

 

“我一辈子最讨厌的就是别人告诉我该干嘛。”

 

弗兰·勒博维茨

(Fran Lebowitz,1950-10-27-)

 

好莱坞导演马丁·斯科塞斯执导的7集纪录片《弗兰·勒博维茨:假装我们在城市》的播出,让很多人认识了弗兰·勒博维茨。

 

《弗兰·勒博维茨:假装我们在城市》剧照

 

她是畅销书作家,也是一名职业评论家。弗兰·勒博维茨像是这个地球上你最想要认识并结交的朋友,她机智幽默,不知道什么时候说出的哪句神吐槽能让你拍案叫绝,只想打出一连串的“哈哈哈哈哈”。

 

弗兰·勒博维茨的形象也非常具有辨识度。除了标志性的发型,她全身的行头也几乎万年不变:一件白色系立领衬衫,一件总让人宽大的西服外套,一条直筒牛仔裤,一双深色皮鞋,一条素色围巾。

 

纪录片《假装我们在城市》中的Fran有很多地方都让人印象深刻。例如,她不发短信,不用Instagram,不用电脑,也从没用过iPhone和任何智能手机。

 

“我一辈子最讨厌的就是别人告诉我该干吗”是Fran的名言。

敢说敢做,无所畏惧,她是标准的文青,不受教条的约束,对权威嗤之以鼻,思维方式永远与世俗逻辑背道而驰。

 

19岁那年,Fran从新泽西老家搬到纽约后,就再没离开过这座城市。她没上过大学,甚至连高中也没毕业,而且是被学校劝退的。她的高中代数重修了四次,没有一次及格。

 

搬到纽约后,一穷二白的Fran为了糊口,开过出租车,当过酒店清洁工。她第一份“上得了台面”的工作,是给Andy Warhol创办的《Interview》杂志写稿。

 

后来,她也写些影评和专栏文章,但影响范围实在有限。直到《都市生活》和《社会研究》两本书的成功,Fran才真正地“破圈”。

 

Fran Lebowitz与Andy Warhol

作为一个从七十年代纽约走来的纽约客,Fran最为人熟知的,是她对纽约生活的察觉和洞悉,并由此映射出对于整个美国社会生活方式具有讽刺幽默意味的评论。

与此同时,这座城市近几十年来不断的发展与变迁,也与她个人的人生故事和生活轨迹高度重叠在一起。

 

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,Fran痛恨现在的纽约。尤其是如今纽约的年轻人不再享受文艺和疯狂的生活,而是开始跑步、吃素、创业、练习瑜伽。这在Fran这代人的眼中简直是不可理喻的。

 

弗兰·勒博维茨就像女版的伍迪·艾伦,几乎永远妙语连珠。在她身上,可以看到整个纽约的黄金时代。

 

毒舌与幽默的背后是聪明、机智、深刻,以及更加难能可贵的:真诚、直白、坦率、随性。

 

许多时候,Fran表面是在吐槽,但背后往往另有深意。例如,当她在吐槽纽约的物价时,实际是在赞同纽约人的生存能力:“也许你来到纽约,不知道如何在这里生存下去。但你总会想到办法。就是这么简单。”

 

《弗兰·勒博维茨:假装我们在城市》

 

这时就会发现,那个尖酸刻薄、永远在抱怨、永远没有办法改变现状的Fran,内心深处其实是个充满善意的人。

 

在认清了生活之后,依然热爱生活。一天是个文青,一辈子都是个文青,勇敢做真实的自己,这就是Fran,也是她所传达给我们的女性力量。

 

 

 

各式各样的女性都在不同的领域,散发她们自己的光芒。72岁的缪西娅·普拉达,拥有近50亿美元的资产净值,被一代又一代的时尚设计师视为偶像;新浪潮“祖母”阿涅斯·瓦尔达 Agnès Varda,直到生命末年还在拍电影,并在89岁那年以《脸庞,村庄》横扫颁奖季……

 

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一直举下去,反抗、变革、美丽、强大……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多面,永远有向上向前的勇气,温柔坚定,清醒睿智,身体的浓淡肥瘦,恋爱的成功失败,都无法阻止我们的思想自由。

 

祝「如此珍贵的你」三八国际妇女节快乐!

 

 

 

在中高端钢笔世界不断探索前行

打造你的灵魂色彩

 

 

网址_www.bernardshaw.vip | 微博_@BernardShaw萧伯纳钢笔